韩国媒体近期报道,在韩中关系逐渐升温的大趋势下,韩国的美妆行业开始重新将中国作为推动“第二增长点”的重要战略据点。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即将举行之前,《环球时报》中文版和英文版联手韩国《每日经济新闻》,对中韩两国关键时尚企业进行了访谈,回顾了近二十年来两国时尚产业的发展轨迹,揭示了中韩市场未来发展的秘密。
采访结束后,韩国《每日经济新闻》10日发表题为“韩国品牌,只有彻底本土化才能打入中国市场”的报道,指出目前不少韩国企业因为技术更新换代快,竞争也变得激烈,在中国市场遇到不少难题。文章强调,要在中国获得成功,韩国企业得走“彻底本土化”的路,甚至要做到让中国消费者觉得这些产品完全是本土的,根本感觉不到它们来自韩国。
掉队的化妆品巨头们,跟不上“Chinese speed”的节奏,明显落了后。
刚刚结束的中国国庆和中秋假期,韩国各地都挺热情地迎接中国游客。韩方之前宣布,从9月29日到明年6月30日,对三人以上的中国团队游客实行免签入境试行政策,零售和旅游行业都对此充满期待,纷纷开始安排相关的推广活动。
在众多前往韩国的游客中,天猫国际韩国招商负责人李金实密切关注中国消费者在韩的消费趋势,他会在社交平台上追踪他们的笔记、攻略和“种草”推荐的商品,想要把那些在韩国刚刚崭露头角、在中国还不太被大家知道的优质韩国时尚品牌挖掘出来,好好推广。
天猫国际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前九个月里,有超过1700个海外品牌在天猫国际设立了第一家店铺。值得一提的是,二季度韩国新品牌的入驻数量同比激增了110%,而三季度韩国新品牌的增长速度也达到了最快的水平。
韩国的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并不总是那么抢眼。拿韩国化妆品来说,数据显示,2021年,韩国对中国的化妆品出口比例超过一半。可是从2022年起,这一比例就开始逐渐下降。根据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的新报告,到了2025年上半年,韩国化妆品对华出口的比重首次低于20%。
天猫国际美妆个护行业负责人施风雷曾比较完整地讲述了韩妆在中国市场的变迁。早在2017年前,主要靠海外代购把韩国的化妆品带进中国,像爱敬、爱茉莉这些品牌,当时在国内可是相当火爆;到2017到2022年,韩国品牌逐渐开始重视在中国的本土化运营。期间,正巧遇上新冠疫情的影响,再加上国产化妆品崛起,韩妆的发展速度变慢了不少。像兰芝、伊蒂之屋这些大家都熟悉的韩妆品牌,也都开始重新调整在华策略。
韩妆为什么在中国市场“掉队”呢?据韩国纽斯频通讯社说,自从新冠疫情爆发,再加上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引发中方抵制之后,大家对韩妆的需求一直在低谷徘徊。而且呢,中国的消费习惯也在不断变化,这也给韩妆企业带来了不少新压力。
中国品牌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施风雷说的关键在于“中国速度”——一款产品从研发、制造到最终卖到消费者手中,最多也就半年左右。这全靠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企业创新能力以及产品快速迭代的节奏。他还提到,比如中国企业在细分市场的布局和产品更新速度都特别快,今年一旦有新品推出,明年、后年的产品线都能马上传规划。凭借对本土消费者需求的深度理解和灵活高效的供应链响应能力,国内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已成为海外品牌的有力对手。实际情况是,不光韩国品牌正在适应中国市场的新变化,欧美的化妆品巨头也都在和中国国货品牌展开激烈的“较量”。
根据艺恩发布的《国货美妆消费趋势洞察报告》,到2024年,国内品牌在美妆市场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55.2%,比去年增加了2.9个百分点。
韩国科丝美诗为包括欧莱雅集团、雅诗兰黛、强生在内的全球超过4500个客户研发和供应美妆产品。2004年,科丝美诗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科丝美诗(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相仁在接受《环球时报》中英文版记者与韩国《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联合采访时回忆说,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国内的化妆品品牌有郑明明、大宝、色彩地带、自然堂、珀莱雅等。当时,市场的份额基本被外国品牌占走了,本土品牌大多在低价线的线下渠道中活跃,主要集中在四五线城市。到现在,有一些中国品牌已经退出市场,有的被外资公司收购,也有一些依然是中国化妆品行业的佼佼者。
李相仁说:“我们早就猜到中国的化妆品市场会飞快发展!”他认为,从最开始国际品牌垄断,到现在国产品牌和国际品牌一起比拼,咱们中国不仅成了全球最大的美妆消费地之一,还变成了一个以线上为中心,发展特别快的创新市场……
宝利配资-股票配资知识-炒股配资正规平台-合法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