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5月,新四军在与日军的激烈交战中取得了胜利。清理战场时,战士们缴获了一本日军的小册子《对老2团的作战研究》。在这本小册子中,有一句话特别引人注目:“不要与老2团近战。”这一警示也从侧面反映出日军对第2团的深深忌惮。那么,这个“老2团”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老2团”指的是由王必成率领的新四军第一支队第2团,主要在苏南一带活动。第2团的战术灵活多变,出击迅速,战斗结束后又能快速撤离。其战士们不仅战斗力强,而且善于打硬仗,执行任务时总是采取出奇制胜的策略。王必成凭借精妙的游击战术,屡次击败了日本侵略者。陈毅曾形容第2团的战斗风格:“我们2团打仗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简直就是一个老虎团,而王必成便是王老虎。”
然而,与人们心中威猛老虎的形象不同,王必成的外形并不引人注目。他身材瘦小,长相平凡,说话不多,给人一种文弱书生的印象,完全没有丝毫“老虎”的气息。王必成出生于湖北麻城,自小立志除恶,16岁便加入红军,参加了革命事业,表现出了异常的勇猛。从最初的通信队长起步,一路晋升为营长、团长。虽然个头小,外形斯文,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战术能力。
展开剩余76%王必成打仗的最大特点是毫不畏惧生死。在战斗中,他总是冲在最前线,他的枪法精准,手榴弹投掷也极其准确,几乎可以做到“瞄准即中”。在战斗愈发激烈时,他常常会大声喊道:“看我的!”“跟我来!”带领部队勇往直前。警卫员多次劝告他说:“您是指挥员,不能只顾着冲锋。”但王必成始终不听,他坚决表示:“我是团长,你们要听命令!”
王必成不仅勇猛无畏,还是一位善于运筹帷幄的指挥官。他制定作战计划时,详细周密、富有前瞻性。1938年,新四军策划了首次袭击句容县城的战斗,王必成事先亲自摸清敌情,派遣内线人员了解敌人的城防部署,并亲自化装潜入郊外观察。通过收集到的情报,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攻城计划,使得部队顺利攻占了句容。
在与日军的斗争中,王必成运用了多种战术,如围城打援、奇袭、奔袭、伏击战、声东击西等手段。他不仅在战斗中迅速取得优势,还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逐步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独特战术体系:一打、两战、两拼、三猛、两速等。所谓“一打”便是与日军作战时,必须展现出绝对的勇气;“两战”则指在近战和夜战中都有优势;“两拼”即与敌人拼刺刀、拼手榴弹的精准度;“三猛”是指战斗时要像猛虎下山,势不可挡,要敢于猛打、猛冲、猛追;而“两速”则强调战斗要讲究速度,速决战和速转移。通过这一系列战术,王必成成功地领导2团在苏南地区屡战屡胜,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士气。
为了应对“老虎团”的威胁,日军不仅编写了专门的小册子,还采取了一系列对策。日军通过增兵、扩大扫荡范围,力求避免与2团发生近战。同时,他们加强了武器装备和情报网络的建设。1939年以后,日军基本采取了这种策略来与新四军作战。每当遇到2团,日军往往会采取退守村庄、房屋和丘陵等地的策略,以火力优势固守阵地,等待增援。然而,王必成从不避战,始终主动出击,挑起战斗。
1939年11月19日,日军武村大队长指挥一个200余人的加强中队,试图进行“扫荡”行动,途经延陵时与新四军丹阳独立支队遭遇。支队立即展开反击。很快,第6团也赶到支援,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山地战斗。日军多次发动冲锋,但都被第6团的战士们顽强击退。最终,日军仓皇逃入贺甲村,试图利用当地复杂的地形固守阵地。
贺甲村是丹阳县西南的一个小村庄,地形险要,沟塘密布,周围村落稠密,极适合伏击战。王必成正在附近休整时,听到枪炮声传来,立即指示侦察员了解敌军动向。得知日军已退入贺甲村后,王必成带领2团迅速赶往该村与第6团联合形成包围圈。
下午2时,第2团率先发起进攻,双方在村内展开了激烈的交火。王必成亲自指挥,坚决下达“有进无退”的命令,战士们奋勇杀敌,进行反复冲锋。日军凭借房屋的掩护展开抵抗,但最终未能抵挡住我军的猛攻。战斗进行到下午4时,天空乌云密布,滂沱大雨倾盆而下,视线变得极为模糊。正是这时,2营的战士们通过巧妙的手段,成功炸开了日军藏身的祠堂围墙。战士们紧跟其后,经过一番激烈的近战,终于消灭了剩余的日军。最终,2团全歼敌军186人,俘虏3人,成功展示了“老虎团”的强大战斗力。
日军愤怒之余,在苏南各地张贴了通缉王必成的告示,悬赏5000大洋追捕王必成,若能活捉,赏金高达1万大洋。然而,尽管日军对王必成的通缉如火如荼,但每当与2团交锋时,他们总是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匆忙逃离。这一情形在苏南地区成为了大家的笑谈。
发布于:天津市宝利配资-股票配资知识-炒股配资正规平台-合法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